总体而言,虚拟解剖与传统解剖相比较,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:
①在尸体信息收集阶段:虚拟解剖具有客观、高效、全面、精细、无创/微创、清洁等特点;
②在死亡原因分析阶段:虚拟解剖可以实现对影像尸体的多层面观察、“可重复解剖”、任意视角切割、不规则线面体物理量精准测量、多窗口研究等;
③在法庭证据展示阶段:虚拟解剖具有 3D直观、容易理解等优点;此外“ 影像尸体”可以用于二次或第三方复检以及远程传输进行多专家会诊等。
万立华 ,中共党员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原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,重庆市法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获重庆市首届“振兴杰出贡献奖章”。兼任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、损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《中国法医学杂志》编委会副主任、国际法医人类学个体识别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、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、重庆警官学院兼职教授、重庆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委、重庆市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,司法医学专家鉴定咨询组组长、重庆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、重庆市政协委员、科协常委。
李剑波,中共党员,医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重庆医科大学法医系主任。自1996年主持法医教研室工作以来,完善法医病理实验室、法医临床实验室、建立法医物证实验室(97年在重庆地区率先组建法医DNA室,把DNA证据运用于法医学实践,填补重庆地区空白)、法医毒化、法医人类学实验室;领导并申报法医学重点学科、法医学本科(2007)-硕士(1997)-博士(2010)学位授予点(基础医学-法医)、重庆市刑事侦查技术工程中心,重庆市法医学特色专业,并担任负责人。